頻繁裁員的互聯網大廠,撐起寫字樓租賃半邊天
發布時間:2022年03月18日分享到:
據報道了解,國內10家頭部科技企業在2021年上半年新增員工總數達到近40萬人,較2020年底增長22%,大約相當于400萬平方米的辦公空間。
過去五年,頭部科技企業的員工人數也一直在保持穩步增長。其中,截至2021年三季度,阿里正式員工人數同比翻了一番,增量達到12萬人;騰訊2021年上半年人員規模擴張超4萬人,較2020年末增長83%。
也就是說,雖然過去幾年「寒冬論」和「裁員潮」不絕于耳,但科技企業仍在為擴招而來的新員工不斷租賃辦公樓。
以北京為例,相關數據顯示,2021年互聯網科技企業在超過5000平米的大宗租賃成交中(僅包含新租和擴租)就已經接近140萬平方米,占比52%,也就是其中有超過一半的辦公樓由互聯網科技公司承租。
從2021年的北京寫字樓十大租賃成交統計來看,租戶騰訊、快手、美團、字節包攬了全年成交面積榜單的前五名,其中字節拿下兩個項目。
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快手分別租下首創天悅西山2.8萬平米、萬家燈火大廈8萬平米、和盈中心1.8萬平米、上地元中心9萬平米;美團租用鼎城時代大廈8萬平米,字節跳動租用時尚萬科7萬平米、國際創新融通中心8萬平米,百度租賃方舟大廈1.9萬平米。
受益于互聯網大廠如此大體量的辦公需求,2021年北京金融街、中關村、亞奧和望京四個子市場的甲級寫字樓空置率均來到低于10%的水平。
上海寫字樓市場的表現也十分亮眼,第一大租戶是由社交媒體、人工智能、大數據與金融科技、電商等細分類別主導的互聯網行業。去年,互聯網行業辦公租賃成交超過金融業,租賃面積占比達到27%。
從亞馬遜入駐前灘中心、嗶哩嗶哩在楊浦區新設辦公區、小紅書總部落地SOHO復星,到字節跳動出資20億拿下楊浦沿江地塊,成為美團、嗶哩嗶哩的上海鄰居,如今上海核心商圈寫字樓的租戶已經從惠普、IBM等頭部IT公司變成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企業。
這種情況在深圳也較為明顯。2021年Q4深圳的成交甄選案例中,6例中4例來自TMT行業,分別是騰訊、快手、明源云和浙江大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合計承租面積達到了114000平方米。
互聯網行業除了是寫字樓市場需求的最有力支撐,也是新增供應的主力軍之一。從2019年起,騰訊、阿里、京東、字節跳動等一眾互聯網大廠就已經成為拿地大戶。
2021年一季度,快手購入北京上地11.42萬平方米的辦公物業;三季度,字節跳動購入上海楊浦區約19.5萬平方米寫字樓和一宗5.8萬平方米可建面積的辦公文體用地;三季度,螞蟻集團購入杭州西湖一幅32.6萬平方米可建面積的商業用地。
裁員與擴租背后:修正資源錯位
互聯網大廠一邊裁員一邊擴租,好像一個矛盾結合體。但實際上,大廠們被動刀的部門,往往是不盈利的邊緣部門,或者火速上馬的創新業務,很少有大廠會去核心的盈利部門裁員。
這背后是制度與決策權之間的博弈,企業選擇裁員縮減開支,一方面是對以往快速擴充版圖、資源錯配的修正。
從財報數據來看,大廠表現不容樂觀,截至2021年12月31日,京東凈虧損為36億元,而上年同期為凈利潤494億元;阿里2021年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下降33.8%,同期,百度凈虧損166億元,愛奇藝凈虧17億,虧損額比去年同期擴大41%。
另一方面是外部環境也逐步趨緊,整體來看,社會開始對資源錯配進行修正。
如此一來,互聯網大廠上演的兩種劇本,就變成了對內是重組邊緣性、不盈利性業務,對外則反思和摸清邊界。
國家加強對互聯網公司反壟斷監管,企業開始反思業務邊界,過往只圖市場爭奪、大力招人、業務擴張的思路不再奏效。同時,受政策縮緊影響,中概股普遍暴跌,阿里股價一度跌至歷史低點,市值蒸發近3000億美元,騰訊最大跌幅也超過20%,市值較蒸發過千億美元,投資者重新審視互聯網企業實際價值,去虛向實。
換言之,互聯網肆無忌憚的擴張時代結束了,但并不意味著增長空間消失了。
反壟斷的背后,是倒逼巨頭們尋找新領域發力,在科技技術創新上布局,相比于虛擬經濟,硬核類科技更值得投入,被“卡脖子”領域更需要企業去打破。
例如在芯片領域,阿里巴巴成立平頭哥半導體有限公司,入局AI芯片領域,騰訊投資燧原科技,專注于AI芯片商用落地,而字節跳動也在自研云端AI芯片和Arm服務器芯片。
在消費層級,國內手機大廠華為、OPPO、VIVO、小米紛紛開始加入研發芯片陣營。雖短期內難看出直接競爭優勢,但從長期來看,打破卡脖子困境并非不可能。
受宏觀經濟環境、監管政策和反復的疫情影響,進入后互聯網時代,企業不僅僅作為盈利單元,更是國家戰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打破壟斷主義、脫虛向實,一方面,有利于中小企業充分發揮創新優勢,在商業大環境中得以成長,對于人才的流動也是均衡式匹配;另一方面,企業不僅僅擺放在國內市場競爭,更需要脫離開“政策溫室”保護,拿出硬核技術作為支撐跳板,自發內生增長。
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及保障雇員基本勞動權益的監管加強后,互聯網公司會否放緩擴張腳步?
從目前來看,無論是哪種劇本,以往的擴張速度都難以被復制了。大廠們也在做一些安撫軍心的事情,比如阿里的暖心計劃、騰訊的退休計劃等等。但對于大廠來說,擴張自然不會停止,只是沒有以往那么無序。
找尋新賽道、新的增長點,是巨頭們的必然動作,也會帶來大量招聘、投入資源、擴張業務的循環。由此也能看出,過去一年大廠在寫字樓市場的攻城略地,并非盲目的撒錢,而是有序的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