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求“轉型”的住宅“大鱷”們普遍認為,商業地產“與國家戰略導向一致”,“沒有政策調控風險”。行業人士認為,“商業地產將成為住宅限購之后,樓市資金轉移的大通道”。
商業地產“中興”隱憂
住宅限購后,沉淀在樓市中的大量資金向何處“搬家”?商業地產會是下一個財富轉移通道嗎?
住宅“限購”調控席卷全國,商業地產爭奪戰的號角隨之吹響。
自2010年以來,包括萬科、保利和中海在內的國內一線地產商紛紛表態,將加大商業地產的投資、開發力度。
謀求“轉型”的住宅“大鱷”們普遍認為,商業地產“與國家戰略導向一致”,“沒有政策調控風險”。行業人士認為,“商業地產將成為住宅限購之后,樓市資金轉移的大通道”。
商業物業倒手加速
“商改住”的再度盛行,成為商業地產勃興的佐證。
3月初,“首城雙景”、“中建玲瓏山”和“7克拉”等諸多案名炫酷的商住樓盤集中入市。有的僅3天時間就銷售70余套,有的剛一開盤就“排號過萬”。
《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了解到,“商改住”樓盤其實早在2010年就已在北京市場被全面叫停。目前,北京市已不再新批商住樓項目。市場上在售的商住樓盤,也大都屬于歷史遺留項目。
北京譽翔安房地產咨詢有限公司合伙人王珂認為,“商改住”樓盤本應該在北京房地產市場中逐漸消亡。但恰是政府出臺的住宅“限購”政策“救了它一命”,使其“承接了從住宅市場倉皇逃出的一部分投資和需求”。
據房地產市場研究機構“亞豪”統計,北京3月初已有35個在售樓盤出現不同程度的打折促銷。這些打折樓盤中,以商住樓盤力度最大,有的項目單套房最高折扣已超過20萬元。
目前,政府部門已對商住樓的購買風險發出了預警,北京市住建委甚至要求商住房禁止拿“限購”炒作。業內人士認為,鑒于商住樓盤未來可能受到的政策管制,熱銷態勢“長久不了”。
同為商業地產,北京的寫字樓市場也因政策無憂為投資者所熱捧。
北京市北三環馬甸橋西北角,一個名為“金澳國際”的寫字樓項目3月份迎來熱銷。在此之前,該項目至少已更換了3次投資方。最初的案名為“冠城中心”,土地開發立項年代久遠;隨后,央企中冶置業集團有限公司接盤,于2006年動工開發酒店式公寓項目;2010年,成立未久的民間基金公司“高和投資”以18億元收購“金澳國際”6萬平方米寫字樓物業,成為第三任業主。
類似的“倒手”項目不止一例。據北京譽翔安房地產咨詢有限公司統計,2010年,北京寫字樓“整售”市場大單成交共計7單,總成交額約120億元。公司合伙人王珂告訴記者,這些成交的商業地產項目,前身大都經歷過幾次轉手。有些已爛尾多年,正是借助住宅市場調控,才得以“咸魚翻身”,重獲投資青睞。
從二級市場的“散售”情況來看,2010年,北京寫字樓市場可以用“火爆”來形容:2010年,項目“散售”總計成交額超過180億元。其中,單個項目屢創銷售奇跡,位于北京三里屯的銀河SOHO項目,開盤當天銷售金額就超過43億元。
誰是購買者
在協助甲方進行項目收購和資產管理的過程中,譽翔安公司另一位合伙人趙敬川漸漸注意到,寫字樓類商業地產的客戶群體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
以往,寫字樓的“大買家”集中在能源行業、國有資本,如山西的煤炭轉移資金、國企央企辦公自用。2010年以來,保險資金獲得政策許可,可以將總資產10%的資金用于購買非住宅類不動產。由此,險資成為商業地產的大客戶。在項目收購戰中,趙敬川發現,“入場早、動手快”的大都是險資,“甚至比開發商下手還早”。
從2006年到2009年年底,保險公司以“自用”的名義悄悄購置的寫字樓面積,已超過120萬平方米,總投資額約為200億元;而在獲取政策“通行證”以后,險資對商業地產的擴張更加肆無忌憚。2010年年底,泰康人壽、生命人壽、陽光保險和安邦財險等8家險企扎堆競購北京國貿CBD核心商務區6宗地塊。
同樣是在2010年,民間資本大量介入商業地產投資。以前述高和投資為例。該公司掌門人蘇鑫,此前曾為上市房地產公司SOHO中國分管銷售的副總裁。2010年5月初,國務院房地產調控新政出臺不久,蘇鑫就攜大量山西能源資本,收購了北京琨莎中心二期項目,成為北京實行住宅限購政策以來“民間投資商業地產第一單”。
最近,趙敬川發現,商業地產的客戶再度出現分化:一些高科技企業、教育類公司出現在項目銷售的大客戶名單中。在王珂看來,寫字樓投資人群的變化,恰能說明“行業的財富再分配過程”。
記者還了解到,相比住宅產品,商業地產的“類金融化”特征更加明顯。資本市場多年形成的慣例是,但凡擬上市的公司,大都要先裝入持有型商業物業,以“穩定現金流”的形象美化財務報表。由此,擬上市公司一直是商業地產的重要買家。
近期,受住宅“限購”調控影響,商業地產的融資功能又出現新的變化。據業內人士透露,一些主營住宅產品的地產公司由于資金鏈吃緊,開始陸續“割售”旗下商業項目融資。業內人士預計,2011年,此趨勢將更加明顯。
利好與風險
業內人士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目前從供應趨勢上來看,北京重點在售的項目已達10個。
同時,寫字樓開發也改變昔日單一品牌(如SOHO系列)壟斷的格局,且扭轉了商業地產與住宅價格“倒掛”的尷尬。“這都說明市場在逐漸成熟,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開始關注這一領域”。
王珂認為,依香港的經驗來看,住宅投資升值斜率通常較大,甚至會經歷V字形波動曲線;但商業地產和工業地產則是緩慢升值,斜率相對平緩,價格也沒有太大的波動或彈性。因而,投資商業地產會使投資周期變長,資金周轉降速,使投資趨于穩健,遠離短期炒作和套利。這完全順應中國當前正進行的“住宅類房地產去金融化”的調控方向。
據此,有樂觀人士認為,商業地產未來的價格上漲已成必然。除了因為住宅調控引發的需求和投資分流效應外,還與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轉型密切相關。
據國土部門官方數據顯示,2009年北京市土地成交總金額為887億元,其中商業金融用地成交總額為130億,占比不足15%;2010年,土地出讓總金額上升為1677億元,同期,商業金融用地成交總額為424億,占比超25%。
在前后兩年商業用地成交宗數和面積大致趨同的情況下,商業用地成交金額卻增長了3倍多,“一方面說明商業用地的價格大幅提高,另一方面也說明,政府的土地財政對商業地產的依賴程度大幅提高”。
基于上述預期,商業地產的投資利好一年來反復被業內人士強化,甚至演變為明顯的“唱多”之舉。
但仍有分析人士冷靜指出,商業地產并非全無風險。
全國工商聯商業不動產專業委員會主任兼秘書長朱凌波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業內普遍的說法是,目前正在進行的物業稅試點改革,將首先從商業地產征收。這意味著,未來商用物業的持有成本有可能進一步加大。這是最大的潛在政策風險。
過去多年商業地產之所以相對沉寂,且在價格上往往與住宅“倒掛”,主要是因為商用物業的稅賦要比住宅高得多。業內人士稱,僅在轉讓交易環節,商用物業總增值額的一半都將用于交稅。
而從獲利周期來看,住宅投資是短平快,商業地產相對漫長,且資金占用量極大,一旦宏觀經濟基本面波動,往往更易陷入融資困境,成為“爛尾樓”。對于持有新城區商業物業的投資者而言,通常還要面對2-3年的“養商期”。
在朱凌波看來,當前中國城市化進程正逐步加快,商業地產的業態更新也相應加快,這對商業地產的選址、定位和規劃都提出了嚴峻挑戰。“一旦項目規劃失去與城市化進程的互動,滿足不了即時的市場需求,就將遭遇失敗風險。”
當前,一些城市商業地產同質化規劃嚴重,“金融商務區”遍地開花。對此,北京市副市長陳剛此前在接受《財經國家周刊》專訪時曾指出,雖然商業地產是北京市政府今后鼓勵的重要發展方向,但商業地產必須實現結構優化與升級,在業態形式上應著力避免單調和重復,比如“文化創意類地產”應成為未來商業地產的重要轉型方向之一。
全國政協委員、人民銀行廣州分行行長馬經則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他不認同商業地產沒有政策調控風險的判斷。“如果商業地產與銀行信貸產生關聯,一旦形成價格泡沫,則無異于將風險轉嫁給了金融機構。”(財經國家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