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危機之肯德基秒殺門事件
2010年4月6日,肯德基中國公司在網上推出“超值星期二”三輪秒殺活動,64元的外帶全家桶只要32元,于是在全國引爆熱潮。但當消費者拿著從網上辛苦秒殺回來的半價優惠券(優惠券上標明復印有效),突然被肯德基單方面宣布無效。而中國肯德基發表聲明稱,由于部分優惠券是假的,所以取消優惠兌現,并向顧客致歉。但“各門店給出的拒絕理由并不一致”。
消費者認為是肯德基忽悠了大家,在各大論壇發表譴責帖子,不時出現“出爾反爾,拒食肯德基”這樣的言論,有網友甚至把各地的秒殺券使用情況匯總,一并向肯德基投訴。肯德基陷入“秒殺門”。
4月12日,肯德基發表公開信,承認活動欠考慮,未能充分預估可能的反響,承認網絡安全預防經驗不足,表示應對不夠及時,個別餐廳出現差別待遇帶來不安全因素,承認第一次聲明中“假券”一說用詞欠妥。
6月1日,肯德基在中國內地的第3000家餐廳落戶上海,公司高層首次就 “秒殺”事件公開向消費者致歉。
危機案例評說:
肯德基“秒殺門”的事件本身以及發生之后的危機公關處理手段都是失敗的。“秒殺”是網上競拍的一種方式。“秒殺門”源自去年的淘寶秒殺門。首先暫且不論電子優惠券的真假,肯德基各門店單方面以不同的理由取消活動已經侵犯了消費者的權益。實體店運用網絡電子商務手段搞促銷優惠本來無可厚非,但因為經驗的不足且處理不當帶來的必然是信譽的損失和消費者的流失。
在消費維權方面,今天中國消費者越來越成熟:當肯德基在秒殺門事件上表現誠信缺失之后,許多憤怒的網民在互聯網集結成群懲罰肯德基——許多城市網民互相約定在就餐的高峰期一起涌進肯德基,并在肯德基餐廳中叫麥當勞的外賣,這種帶有行為藝術性質的惡意維權行為得到許多年輕網友的響應。面對洶涌的輿論壓力,肯德基最終不得不承認錯誤。
沒有對商業本質的認識,沒有對自己品牌的珍視,沒有對消費者的尊重,即站的高度不夠高,境界不夠高,公關手段是不會高明的。在一個不斷成熟的消費氛圍中,消費者維權的意識必然越來越高,維權的手段也必然越來越多元化,企業必須高度重視與消費者之間的溝通與關系維護,防止出現惡性的消費維權事件,從而引發企業危機事件發生。危機的管理手段再高明,也不及做好預案工作,把危機扼殺在源頭里——“預防勝于治療”,是企業在進行危機管理的時候應該看到的原則。(m.dengmingh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