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項投標文件“史無前例”
昨日的答疑會吸引了40余家機構參與,內容主要針對12月7日投標的Z3、Z4、Z5、Z6、Z14、Z15六地塊,前四塊地即為被拆分的中服地塊。
根據第二輪招標文件,為避免出現囤地、炒地現象,CBD核心區地塊將規定,拿地機構在簽訂出讓合同后12個月內開工建設,并在出讓合同約定的開工之日起3年內竣工,并最少持有10年,其中不得轉讓,如遇到特殊情況,需經過商務中心管委會同意后方可出售。同時,本輪招標還對地塊鼓勵產業的相關政策做了詳細規定,鼓勵國內外金融企業、地區總部及具有較強行業影響力和產業輻射力的企業,具有雄厚資產規模的企業,具有較強區域稅收貢獻能力的企業參與投標。
由于地塊涉及資金量較大,且對產業有所要求和鼓勵,北京市土地整理儲備中心副主任葉向忠表示,在本次招標中,除了繳納保證金和上交常規的資質證明、擬建項目說明等文件,還要求投標人遞交包括投資估算總額及其詳細目錄、融資計劃、投標人財務狀況、過去5年內主營業務業績說明、納稅情況等,且開具的資金證明不得低于投標價格的50%。中標之后,中標人在與市國土局簽訂出讓合同之日起30日內,需一次性付清全部政府土地收益,投標保證金沖抵政府土地收益,不再退還。
“我數了數,一共17項要交的文件,太細了,把我們摸了個底兒掉。”一位現場參與答疑的房企代表坦言,此前自己所在公司參與過多次投標,其中不乏一些所謂的“地王”,但從未要求投標者上報主營業務業績、納稅額度等情況。
外資、金融機構虎視眈眈
在昨日的答疑會上,民生銀行、匯豐銀行、國開金融、陽光保險等金融機構的出現以及部分不透露姓名的外資公司代表的提問,給CBD核心區地塊的前景增添了些許不確定性。
“因為有產業政策的照顧,金融機構在評標時肯定會占一定優勢,而外資現在是有錢沒處花,對CBD核心區地塊這么優質的資源肯定是虎視眈眈。”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分析,盡管銀行、保險公司不得直接投資不動產,這些機構在參與CBD土地招標時需要創建項目公司,且這些地塊的物業不得轉讓,只能作為公司總部或者進行出租,但由于CBD區域本身的超高價值,僅僅是物業代理權和出租權也會帶來穩定的收益。“這還沒有算上10年土地升值的收益。”
正是出于對地塊的強烈興趣,在昨日的答疑會上,企業代表的問題集中在了外資企業如何提供會計報表、稅收證明以及匯率和外幣保證金繳納,沒有房地產項目開發經歷的金融機構如何填報相關情況以及是否需要提前組建開發公司等方面。
對此,葉向忠回應稱,“國土局的外幣保證金賬號已經開通,如果中標,繳納土地補償款等不接受外資,只能以人民幣計”。他同時表示,對于沒有房地產項目開發經歷的金融機構,需上報銀行監管或保險監管部門開具的相關行業資質證明。
品牌房企借CBD轉做持有型物業
盡管投資門檻超高、有外資和金融機構介入、相關地塊也有產業傾斜,但開發商對CBD核心區地塊的熱情絲毫沒有受到影響,包括萬通、萬達、富力、正大、九龍倉等在內的品牌房企悉數出席了答疑會。
“樓市調控進入這樣一個階段,開發商也在考慮向別的領域轉型,商業地產、城市綜合體甚至度假地產、旅游地產都是方向。”談及開發商與擁有巨額資金的外資與金融機構爭食CBD地塊,在昨日舉行的“搜狐企業家論壇”上,中坤投資董事長黃怒波分析,大房企試圖借CBD核心區優質地塊轉做持有型物業。
“現在來看,明年無論如何都會是一個動蕩的狀態,調控政策可能會有新的變化,北京預售制的變革就是一個信號,預售款被監管,開發商不能拿了預售款去拿地。在通脹壓力下,鋼材水泥價格、農民工工資都在漲,加上一線城市土地資源日益緊缺,開發商不得不改變,考慮從企業條件出發走出一條路,從住宅向服務產業鏈延伸。”在黃怒波看來,借著優質地塊轉型無疑是一個千載難逢的良機。
北京商報